古建筑群平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个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关于六千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房屋遗址,大体上构成一不规则的原型,里面密集地排列着许多房子。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约5~6米的防御沟围绕着,沟的北面又公共墓地,东边是烧制陶器的窑场。由此看来,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了一种向心而构成的形式了。相信,此后的房屋总平面的布局就是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
关于商代和夏代,或者更早以前,古代的文献记述过在建筑上采用“四向”之制,就是说一个称为“中庭”的空间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用房屋围绕起来。“四向”和向心的“中庭”的平面布局可能和古代皇帝的以自己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有关,但是,这种意义实在是并不十分主要的。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所有人所必需。
当然,“院”并不是一定依靠四周围绕着房屋才能够形成,它可以附在房屋的前面作为“前院”,附在房屋的后面成为“后院”,不过这种情况下院子就成为房屋的附属物,并不是平面组织的中心了。
古代的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的,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院”来表示。所以,在平面组织的系统上,建筑群是以“一院一组”为基本单元的,多组的建筑群的院一般是首先向纵深方面发展,院与院间作行列式的排列,一直行一连串的院则称为“路”,典型的巨大建筑群则以“中路”为主,左右再发展为“东路”与“西路”,更大的“群”可能构成更多的“路”。在路中,院与院间有纵的联系,也有横的联系,成为一个交叉的交通路线网。
其实,在建筑布局上,一共有两种基本的原则:一种是空间包围着房屋,另一种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前者以建筑物为主,建筑物以“三维”的“塑像体”的形式出现,它是视线的焦点,因此房屋本身便要求有足够的变化。后者以构成一个良好的空间为主,房屋只能以“两维”的“平面的”形式作为空间的封闭,目的在于使空间本身得到最好的效果。
除了院落式,中国建筑有没有表现“三维”塑像体的平面布局方式?当然是有,天坛祁年殿布局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实例,城门的门楼、钟楼、鼓楼、佛塔等等在平面的组织中都放在视觉的焦点上。很多时候,两种方式都在混合使用。
下一篇:古建筑中“奥”的产生

中式庭院怎么做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要点与理念…

庭院文化砖:中式庭院设计,中式庭院景观设计施工…

中式建筑中细节之美无处不在,今天我带你细数那些中式建…

余荫山房仿建项目不仅蕴含了木雕、贝雕、砖雕、灰雕、…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